光
Tangible Light
Lighting Design for PEER Space
关于「有形的光」
此灯光项目是为了解决PEER空间照明不充足的问题。经过设计师的观察,空间原状采用的是家用吸顶灯,而空间的横梁将吸顶灯的光线挡住,导致整个教室的在开灯的情况下,照明依旧不足以支持学生的阅读和其他公共活动。
观察以往空间活动照片,发现同学们喜欢在现有的风扇挂钩上悬挂纸花,于是设计师希望延续“垂吊感”这一概念,使得被横梁阻断的三个空间产生联系。在观察、思考、测量、讨论的不断反复磨合中,最终产生了这样一套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项目,导师们为他们设计并教授了灯光设计相关的课程,培养他们对于光的观察与感知,带领他们到PEER空间实地考察,给予他们设计的灵感;接着他们学习了纸灯成型的手工技巧,将他们脑海中迸发的灵感用纸等材料呈现出来。
结合空间设计和灯光设计,最终他们成功改造了一个崭新而明亮的PEER空间。
改造后的PEER空间
分享会小结
2020年7月10日,”有形的光Tangible Light-沅陵六中PEER空间灯光改造”成果分享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此次项目的导师——挚行者陈晓晓、建筑师石艺苑、徐逸,带领着5位来自沅陵六中的学生:高一四班田屹孜 、初一三班杜芝慧、初一三班向桂清、初一三班李妍 、初一三班吴仪,一同分享项目过程、展示项目成果。我们也邀请到了建筑师蒋雨桐、谢志乐、黎雪伦,以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范大邯,作为特邀嘉宾对项目进行专业的点评。
分享会上,徐逸首先介绍了空间光环境的设计思路与过程;接着,学生们分享了上课的收获,设计灯罩的构思,并每人分享自己做的最喜欢的一个作品;随后,嘉宾及导师们点评学生们的灯罩,学生们也积极地提问互动;然后,驻校挚愿者晓晓,为学生们颁发奖状和奖品;最后,嘉宾们分享了自己在建筑、家具、装置艺术领域的与光相关的经历和思考,为学生们提供崭新的思路灵感。
分享会嘉宾说
看 见 光
Q:
你们最后成果的灯罩用的是什么材料?
A:
这套材料非常意外的获得,同学们一开始尝试了纸张、小竹棍等材料,但沅陵在湖南的山区,非常的潮湿,所以一开始做的模型不到一个礼拜,纸张都已经软掉,木棍也都发霉了。
我们也试图从技术上去解决纸张发潮或木条发霉的问题,但后来发现落地性太差,所以想用现成的灯罩纸。非常意外的一次,我去打印店打印东西,发现了一种灯片纸,是我们在马路上常见的广告灯箱喷绘用的材料。
结合学生们制作的灯罩模型的概念,我们利用这种材料反复实验后,最终把造型和所有折点等等都确定下来。
Q:
这个灯光项目是不是其实是由两部分工作共同组成的,一部分是同学们做出来的灯罩作品,另外一部分,是并非同学亲手制作而是由导师或其他团队做出来的灯的线路设计?挂在上面的是同学们的作品,还是另外你买来的?
A:
同学们展示的灯罩作品是保留起来的,空间内目前悬挂的材料是在网上买来的,经过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而成的。同时这些方案的设计源自工作营形式的学习设计,最后把学生的方案发展成一个最终方案。
所以我们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解决就是线路上的问题,能否在教室的现状之上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系统来解决照明问题,这是技术上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希望能否在这样有限的工期内,我们从小朋友的方案中选取一个能够在两三天内能够迅速实现的一个概念。
现在空间内的灯罩最终是来源于向桂清同学的小鱼方案,我们对它进行了造型的放大分析和制作过程的分解。
小鱼方案
Q:
最后你们做的很多个灯,是用同一个折叠方法制作出来的吗,还是说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A:
一共是用了三种折纸的方法,我们非常民主,为了公平起见,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方案,然后我们投票决定。
嘉宾黎雪伦评价道:“其实折叠的方法有无数种,你还可以再折出50种,再折出100种,我很欣赏你们对于永久和临时灯罩的不刻板、开明灵活的态度。比如说明天如果哪个同学再折出10种新的话,我们可以把上面全部换掉,换一批设计上去,因为这个东西很方便,只要踩着梯子上去就换了。”
不同的折叠方案
认 识 美
范大邯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康德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实践哲学以及美学。
艺术教育、美的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到底美是怎么一回事?我依托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想用以下三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句:美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任何的对于艺术规律的总结,或者对于美的规律的总结,或者说对于艺术规律的这种公式化,其实都是反美的,跟美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句:哪里有游戏,哪里就有美。
游戏大概是这个人间最最自然、最活泼、也最开心的事情了。游戏是有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孩子们的游戏,又或者说像光和影之间的游戏,光和空间之间的游戏。
光与影的游戏
空间本身是摸不到的,不显现的;空间要显现,是需要通过光才能看到,这两者是互补的,一边是形状或者形式,一边是质量,两个加起来,就是外观。
换句话来说,光可以把空间给焕发出来,空间可以被光开发出来,光和空间之间也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游戏。
第三句就是想进一步解释一下什么是游戏,游戏最重要的点在于它能够引起或唤发。我想,游戏本身就是在于引发和唤起,用英语来说,引发大概是occasion,唤醒是 evoke。
这样来讲,同学在做这些灯具尝试时,越是生手,越是青涩,越能对他本人有所唤起,当然对我们观众来说也会有所唤起。而且越是这种青涩的尝试,他就会面对着各种开放性,还会打开各种开放性,因此同学们的尝试是很美的,充满了引发和唤起。
这种尝试一方面可以唤起同学自己还有我们观众的各种想象,同时也可以唤起同学们接下来在共同空间里的生活方式。同学们自己来塑造的这样一个空间,唤起同学们自己未来的种种展开方式。
感 知 设 计
谢志乐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纽约建筑师。
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与其说大家是在做一个灯具的设计,不如说大家是通过设计一个灯具来了解不同的材料,空间的尺度和明暗。
蒋雨桐
2018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攻读设计研究硕士在读,艺术设计与公共领域方向。现于德国Studio Olafur Eliasson事务所实习。
同学们的成果令人惊喜,造型设计方面别出心裁,尤其是和灯结合之后,可以看到它是会有光影层层扣下来,自身也有一些反光,这样光就映在了灯罩上,最终效果很惊奇,而且这个形式的自由度潜力较大。
同学们把它整个融在了灯罩这一个空间里面,使它在内部的反射又映到了外面,成为了第二个光源。
还有一个内部画了天空的灯罩,呈现了一种差异性,令人印象深刻。因为灯,它有自己的特质,它在开启和关闭会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而这个作品很好地利用了光。
它在没有光的时候,外面就是一个纯白色的灯罩,看不到里面;而灯亮起来就变得很朦胧,仿佛又一个隐藏的秘密。
向桂清彩画灯
还有这个三角形的灯罩,这个作品给人有一种不稳定性,像现代主义的雕塑,在很多不稳定的东西之间去找一个很脆弱的平衡。
这个灯罩本身每一个节点都不是固定死的,每一个都在来回晃,利用旋转也好,或者利用它一些构件的重力也好,去达到一种自身的平衡,十分巧妙。
李妍灯罩模型
黎雪伦
现居纽约的设计师,作品专注在建筑空间和家具产品设计。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MFA学位。她乐于探索新事物,积极寻找新的设计挑战,曾实习于迹建筑、David Weeks Studio等国内外新锐设计事务所。
我做过一个和这个项目感觉非常像的灯光设计,是一个折纸加上钢结构框架的一个灯。设计逻辑是一个灯泡,外面用电线作为一个单独的元素,灯泡外面套着纸的灯罩。它在造型上有点像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曲线,影子也意外地投射成一只蝴蝶的模样。
它的材料是有纸质感的塑料,有纹理,它的防水功能使其比纸更耐久。在尝试的过程中,我想让它成为一个可以折平的模型,这样它包装空间比较小,方便运输。
蒋雨桐
我最近在做的一个灯光项目是制作一个大的灯光装置。它是设置在办公楼的lobby里面的一个直径有三米左右的圆环,由12种不同的小块拼成。其中每一个小块的倾斜角度的不同,所以它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当他有一定的角度的时候,光打过来正好反射到人眼的那个小块就是最亮的。如果它的倾斜角度把光反射走的话,它的暗度就会相对暗一点。同时在这个装置里面,灯是沿着圆环在旋转的,所以每一个小块的亮度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整体灯旋转起来产生动态的效果。
项目感想
石艺苑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曾与建筑师杜嘉希、地方工匠共同设计并建造龙胜PEER空间。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全程我们都是在线上远程与学生沟通,同时空间内的摄像、语音以及网络设备都较差,因此项目进行到快结束时导师都没办法将学生的姓名和长相对上。
但这种体验产生了另一种效应,我们只能通过挚行者晓晓传送过来的作业来记住人,即通过学生们的绘画、拍摄的视频或者制作的灯罩反过来找到学生。
这像是一种只通过眼睛和眼睛交流的方式,去除了如名字、相貌等关于个人的符号,只有令人惊喜的作品本身被记住。
由此,甚至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想象力,几乎具有某种超越性。
超越了什么呢?超越了她的名字所印在她身上的符号,超越了她所在校园重重叠山的地域性,或者更多。
徐逸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硕士,曾交换学习于柏林工业大学,现就职于纽约Perkins Eastman Architects任建筑设计师。
我在项目中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反向的美育。
作为一位建筑师,我对美有着明确的、个人化的认知和要求,但是在这次的过程中我和艺苑都希望避免的事情是将某种美学倾向或者风格强加于学生身上。
我们最初的教案在和小朋友们合作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修改,修改的原因来自于孩子们自身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的输入。她们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奇怪可爱的想法,我们作为导师的责任并不在于评价好坏而在于鼓励她们对自己的美学理解乐意且敢于发声。
最后选择的灯罩方案也是让每个小朋友在所有人面前介绍自己的方案和想法,再进行民主投票选择。
这个由孩子们设计、制作和拍摄的过程,是一个让她们表达自己声音和想法的有趣经历,也是一个让我们作为成年人和经过训练的眼睛得到新启发的反向美育。
陈晓晓
2020春季学期沅陵六中挚行者
在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们和学生之间,是在双向支持的。学生们的奇思妙想,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来空间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在和我的交流中对我的关心、喜欢和认可,也让我在很多心累的时刻,感觉被光照亮着。
有个同学(管理员)说,“这个学期本身因为疫情,你来得就比较晚。中途还要出去参加中期,为了做这个灯,你们还闭馆上课,做作业不开放,然后空间又装修关了一个多星期,现在你就要走了。感觉过的好快。”
这学期确实因为这个项目减少了对其他同学开放的时间,我也有过“做灯光改造真的有必要吗”的想法。但后来那个同学又说“不过有时候上晚自习看着空间的灯亮着,就觉得很安心。”
参与项目的同学,也提到说看到现在的空间会有一种成就感。希望现在空间更加明亮、有特色的灯光,能够一直照亮大家。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