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凭借热情和准则就重大事件而进行的永恒对话。
古人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PEER教师社群在这个春天举办了第二期读书会。从阳春三月的初逢,到初夏五月的别离,我们怀着对四月世界读书日的期待,走过了一场又一场别具心裁的读书交流会,终于抵达站点。除了完结撒花,我们还有一些话想说……
本篇推文包括两部分,一是老师们的读书心声,二是项目的总结回顾。让我们坐饮一杯茶,闲聊二三段。
声声诉语
李诗聪:太阳是地球的光明之源
《教学勇气》这本书把我从繁忙的工作中拉进了一个教育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学生与教师不停地围绕着一个又一个“伟大事物”进行讨论与探索。很多老师都像我一样,希望看到学生眼睛里的那道光。这本书让我发现,这道光并不是来自于学校的窗明几净,也并不是来自于老师的博学,这道光正是学生对伟大事物本身的反映,就像太阳是地球的光明之源。
在当今时代,我们越来越能体会到共同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中大大小小的共同体,我们就无法相互关联、相互合作。作为教师,更是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让他们加入与其息息相关的共同体中,自己去走近伟大事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本身、以及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密切关联。作者也在提醒我们,要一刻不停地去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将这个世界的美好传递给学生。
吴俊:勇气恰恰是来自于你自己
这是一本关于教师自我成长的书,也是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自我成长和自然成长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自然发生的。而这个主动可能比你选择今天吃什么更让人纠结,因为这关系到你是否愿意自我觉察、自我剖析、自我接纳。
自我成长的契机就发生在各种各样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我们的一腔热情和学生的毫无反应,我们的美好愿望和体制里的重重障碍……面对冲突,有的人选择妥协,有的人选择撞得头破血流。而作者选择自我成长,在妥协和头破血流之间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相信每位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憧憬的教育者们一定会遇到不同的困惑,或深处纠结中,或正在挣扎中。那么翻开这本书吧,它会带领你在黑暗中寻找到那束光,让你看到自己,看到那条路(伟大的事物),使你不再纠结和迷茫,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勇气,而那勇气恰恰是来自于你自己。
如果你不想继续过去的状态了,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改变,如果你渴望支持……那么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教学勇气》吧!
张琴菲:获得心灵的启示,见证如此的浪漫
《教学勇气》是很值得安利给教师同仁们的一本书,如若能够找到几个伙伴一起共读,那就是一场神奇的旅程。这本书,就像居于你我面前的伟大事物般,令人心动、着迷,由衷地感叹妙不可言。
在读导言部分时,当我读到那句,“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因为我是如此地认同这句话,不容反驳,从来没有应该的样子,没有被要求的样子,没有要扮演的样子,我们在教学中就是拿我们的样子,尽可能真诚的样子和学生互动,然后,教育就产生了。以至于第一章,作者讲述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时,我觉得是如此的顺利成章,并且期待他所介绍的自我认同,自我完善的方式与经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不断地自我成长,近乎为人的意义所在,作者让我更真切地看到了这一点,而这一点竟然是我们实现好的教学的方法,我一下子觉得更通畅了。
第二章,作者聚焦教师和学生心中的恐惧,引导我,给予我勇气去面对“为人师”背后我心中的恐惧,我害怕学生无情的批评,我害怕教学中不顺畅席卷而来的自我怀疑。为了自我防御,我甚至会去扭曲恐惧的表现形式,或抱怨学生,或漠视教学,读着,读着,我觉得我成了作者笔下的那个人,他是如此懂我,和我相近并且理解我,最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心中有恐惧,而是我们不必心慌于恐惧,他让我再一次看到了恐惧的珍贵,一方面让我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勇气坦诚地面对恐惧,另一方面,在我面对挫折时,这本书的只言片语护着我小心驾驶,避开自我怀疑的深渊。更妙的是,通过看到我为人师的恐惧,让我能看到和连接到学生的恐惧,从而让对话得以进行。
第三章的主题是教与学的悖论,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看到悖论式需求,印象很深刻,我收获到的一个重要的提示是,在面对“教学惨败”经历时,不要对局限“马上修补”,而是要深入地理解特长与其局限相关联的悖论,一个人拥有的每一个长处必定带来与其相关的短处。另外,作者提出利用悖论原理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界限分明,又是门户开放;既是热情友好的,又是紧张急迫的;既是鼓励个人发表意见,又欢迎听到团体的声音;即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尊重准则和传统的“大故事”;既支持个人的独处,又让独处者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资源;既鼓励沉默,又欢迎发言。我觉得这些都很实用,并且在课程设计中让我跃跃欲试。
第四章,作者带领我看到求知共同体的模样,它不是“治疗模式”,也不是公民模式,更不是市场模式,而是求真共同体,在求真共同体之中,我们围绕着“伟大事物”,在惊奇之心的驱动下,和其互动。
第五章进一步讲解如何教学于共同体,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体为中心,即将某件伟大事物置于教学的“圆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看到“伟大的事物”。同时,教师也要留空间给学生与“伟大的事物”直接互动,我们既要尊重必学的内容,也要尊重学习必需的空间。同时,作者还提到我们的教学是从缩影出发的,提供少而精的求知范例,让学生通过从容仔细地看“一粒沙”从而看到其“世界”。我深以为然,现如今的教育,我们很容易陷入量的追逐,而剥夺了人的思考时间。在第五章的后面,作者提供了很多开放空间的技术手段,个人觉得都非常适用。另外作者再次强调了复制求真共同体可用的“正确”方法是出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求真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
第六章的内容是同事之间的切磋与琢磨,作者表示,当教学问题全被简化为技术问题时,我们贬低的既是教学行业,也是教师本身——绝对没有人愿意三番五次地参与贬低自己的对话。作者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同事之间谈论的方法,对话的基本规则,为我呈现了美妙的“澄清委员会”模式:委员除了问诚实而开放的问题,禁止以任何形式与焦点人物交谈。有一点我备受启示,作者说,不要急于给建议,我意识到与同事互动,甚至在生活中,我太擅于给建议、给忠告了,然而作者却说,“如果我们要支持彼此的内心世界,就得记住一条朴素的真理:人类的心灵不需要让别人来安顿,只是要让别人看的清楚听得明白”。真该如此啊。
在最后一章,作者论述的重点从教学实践转向教育改革,提炼出其基本的动态过程,如此平和的视角和语气,似乎抚平了我的很多焦虑与愤怒。
总而言之,很幸运遇到这本书,获得心灵的启示,获得新的认识与视角,获得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见证如此的浪漫。感谢PEER。
戴晓华:读书入味
戴晓华,男,中方县镇体育教师,有两次国际体育赛事经历和一次国际赛事监督学习经历,参加了PEER推荐的《教学勇气》读书会。个人认为,它适合于大学至幼稚园的教师,它适合于国家级和县镇级教育管理者、官员,适合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关注教育的所有人关注。在教师生涯成长中有诸多问题和无奈,有酸甜苦辣,有鲜花掌声和聚光灯,在问题背后的问题中看到一点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与不同肤色,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教师或市民读书有同感,读书学习如同把书海倒进个人的杯子里慢慢品尝和体味。
张睿:洞开自己的心灵
很感恩有机会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群超级可爱、认真又对教育充满热忱的人。
也许在很多年之前就有机会翻看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因为很抽象始终没能读完,正好看到PEER发公众号发起读书会,就怀着忐忑的心情报了名。
很幸运报名成功,加了陈琳同学的微信。从加了陈琳同学的微信开始,就有被陈琳每次准备读书会沟通会前细心的提醒和细致的沟通吸引到,让原本对书的抽象程度的畏惧加对规则的不熟悉而产生的各种畏惧缓解了不少,再加上首次共读上活跃气氛带来活泼的开场自我介绍的自伟,让整个共读的开始就轻松不少。在这里谢谢陈琳和自伟。
由于阅读的节奏和工作的关系,我在读书会初期还是很多拖沓和畏难,但是看到老师们在群里分享的笔记和线上视频中各自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启发和豁然开朗,尤其是“老师+PEER伙伴”一加一的沟通方式真是太赞了,又一次被陈琳的模型构建能力震撼,同时也被叶昀追问笔记细节的认真负责打动了。这里特别要赞一下共读会的工具包,这真是个隐藏宝藏,谢谢全体共读的老师和PEER伙伴,辛苦了。
最后很遗憾没能参加上最后一次总结会,但还是想谢谢设计总结会的有趣的自伟,还有负责后续教师支持的玲玲和贤婧,每个环节都周到细致,谢谢这所有的用心,感谢!
我想象面对浩瀚的宇宙,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这一个个渺小愿意发光并愿意聚和到一块,会形成一片星光。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伙伴和读书会。
《教学勇气》这本书赋能了我许多,但周边这样一群人是更激励我的动力,愿带着这些力量继续进行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找回自己,洞开自己的心灵,有勇气去寻求伟大事情。
华珊:另外一个旅程的开始
第一次通过线上读书会的形式和同行老师们以及peer的小伙伴一起共读一本书《教学勇气》。尤记得第一次参加讨论会时的陌生,第一次领读时的紧张,以及一次次活动后的充实与快乐。上周,我们本次的读书会迎来了最后一次复盘总结,有不舍也有感动,幸运的是所有共读的小伙伴都让我相信,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个旅程的开始。
很高兴有机会阅读这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The Courage to Teach(Parker Palmer)这本书带领我去思考教师这份职业教师需要去了解和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成绩或一些常规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不是我需要去做怎样的教学,而是,我是怎样的人?什么样的教学是适合我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恐惧是我们探索学科,分析学生的前提。我们生活在一个个共同体(community)中,如何与陌生的人和事建立联系,用悖论的思维去思考,缩影式教学,以主体为中心的提问,如何和同事对话…每一个观点的提出与论述给我打开了一扇思考的大门,这是一本值得我反复阅读的书。
很高兴遇见他们:很高兴认识这一群有着不同学科背景、有趣灵魂、积极人生态度的小伙伴:有着极强教育理想的吴俊老师,喜欢创新又十分有创造力的诗聪老师,致力于体育教育的戴晓华老师,思维开放的睿以及带领我们认知自己情绪的心理学菜花老师,还有优秀的PEER的小伙伴们:自伟、陈琳、玲玲、贤婧以及叶昀。和大家一起每一次分享都让我感受到不同思维碰撞的火花以及不同人生阅历带来的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思考。
当我们在一起,是否是寻找教学勇气的开始?感恩。
悟以往之可鉴
听完老师们的心里话,我们再来回顾这期读书会的过程进展。经过三个月的时光,我们从陌生人走向熟悉的伙伴,从最初的模糊概念到社群的具体产出,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community),每一次的沟通、协作、探索、尝试、反思,都是建立金字塔时不可或缺的石砖。
以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读书交流会的分工与合作;第二是教师们从理论到实践的理解;第三是分享对本期读书会成员的印象。大家如同追寻星光,沿着阅读脉络与你我的思索痕迹,分别回顾了《教学勇气》的六个章节。
“1+1”领读人
每一章都由一位教师与一位PEER项目组协作伙伴组成“1+1”领读人,共同带领阅读交流会。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自己的教学勇气
你所理解的“教学勇气”是指什么勇气?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教学勇气?
华珊:直面自我,这次读书会和大家相遇让自己更敢于直面自己。放平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
李诗聪:校训——勇气,正直,同情心,创新。正直,和作者所说的“自我完善”在英文中是一个词。正直和勇气有很大关联,对自己“诚实”是重要的一点,承认和反思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戴晓华:灵魂中的对传播体育文化的信仰支持自己。吴俊:觉察自己的勇气,坚持自己认为正确事情的勇气。张琴菲:有自己所坚信的地方,打破私密化教学;一条路可能是坎坷的,但前进方向就是那样的。张睿:我理解的教学勇气是勇于面对自己真实的声音和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培养这种勇气先从学会平和的关照自己的内心和学会思考,思考什么是事实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开始。
追寻你我一起的记忆
翻开一张星空图,你会见到一位伙伴的名字,在追寻璀璨星光中,分享你的感受/对别人的感受/对读书会过程的感受 。
协作伙伴
每一次读书交流会的策划,都有一群PEER协作伙伴的身影,他们有时在工作会中严肃议论,有时又在闲暇之余放飞自我。但无论台前幕后,都卯足了劲,为读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精益求精。他们在团队中、在与老师们合作时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玲玲
01 团队角色
齿轮:感觉整个工作组工作有条理,自己的工作节奏也很清晰,服务于项目的运转。
02 与老师合作
我和琴菲老师会先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讨论以什么内容作为交流会重点内容;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会去进一步讨论具体环节和顺序。老师在具体的活动环节上提出的想法很丰富,我们更多的讨论是在打磨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呈现方式。我觉得和老师的合作很流畅,双方都有充分表达和讨论到各自的想法,细节部分也有讨论到,对整个交流会具体流程和配合都很清晰。
自伟
01 团队角色
老人与海:在不断与鲨鱼搏斗,有兴奋也有疲倦困顿,至终平静。
02 与老师合作
与诗聪老师像工作合作伙伴的角色,由于第一次交流会,和老师的联结还比较浅,会有一种担心耽误老师时间的感觉,会比较像工作中的一项事情按部就班,比较严谨地讨论进行。虽然这么说,但其实交流过程还是会比较轻松愉快,稍微拘谨而已。
和吴俊老师的合作像是两个朋友的合作。由于本来也和吴老师聊的比较多,比较熟悉,和吴老师合作的时候彼此都会比较安心,放心,在筹备过程既有不断对交流会设计的改进,也会衍生很多关于教育探索,自我探索的话题,完全是两个朋友的感觉。
陈琳
01 团队角色
提灯笼的人:有许多不确信的地方需要摸索,往前走一步便照亮一步。
02 与老师合作
在和老师的合作中我起主导作用,由我去和张睿老师、华珊老师约时间,发会前准备和视频会议,撰写会议方案,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但在每次的讨论中,双方都会积极地提出想法,寻找最值得交流的话题,并互相激发,一起很快速地形成交流会的整体框架。我主要从对文本的理解出发,而老师会将文本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做结合。和老师合作整体上我感觉很愉快,因为我们都互相认可、尊重和鼓励,也很互补,有想向彼此学习的地方。我偶尔会有些着急,因为担心老师工作比较忙而不能按时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领读。
叶昀
01 团队角色
仓鼠:需要勇气和不停奔跑,在审视自我和对外探索中前进。
02 与老师合作
总体而言我居于主导,负责流程策划、时间安排,戴老师积极配合,提出了结合教师实践的具体设想,同时分享了很多体育元素的想法与资源,我们都很尊重对方的想法,交流起来轻松愉快。我们主要进行了四次线上交流,从关键词的设计到具体讨论的问题,每次都对读书会的设计做了商讨与改善。当然也有摩擦的一面,比如在最初对于章节的概念比较模糊,想法比较分散,因此两人在达成一个共识上会花较久的时间,但到后面越来越明晰。
启迪心灵的理智之光
正如作者帕尔默所言:“我们与启迪心灵的理智之光不期而遇,那一瞬间即为永恒。”翻开《教学勇气》,我们开始认识自我,直面恐惧,用悖论的思维去思考,与陌生的人和事建立联系,并在这一个个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进行提问,和同事、学生、熟悉或陌生的人对话…每一个观点的提出与讨论,都是一次求真的探索,理智与情感之光的碰撞,将成为永恒。
第二期读书会在此告一段落,我想对你说的已经有很多,无论是社恐还是自来熟,当我们在一起时,多了一些紧张忙碌,也多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有关求知与求真的对话从未停歇,新一期《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会的旅程也已开启。
最后,一人一句诗,写下心灵的声音。
当我们在一起
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菜花)
跨越山河大海,花香飘到你面前(自伟)
飘荡的云朵得到暂时的停靠(陈琳)
彼此感受心与心的碰撞(华珊)
与繁星一样互相遥望,却又生命相连(葱)
就像几颗水滴落到池塘,泛起的涟漪交汇出美丽的图案(吴俊)
描绘出一幅幅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画面(玲玲)
疲惫的旅人重新展开翅膀(叶昀)
我们在一起,如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戴晓华)
我们在一起,绽放生命最美的光芒(睿)
送给《教学勇气》读书会全体参与伙伴也送给一直关注我们的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