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创新挚行者的工作中,如果涉及去教室上课,则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谨慎。
对于一名授课者而言,课程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授课者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决定了课程的趣味性和深度。
如果授课者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仅仅停留在「正确的意见」,那么,面对学生潜在的连续追问情况,授课者很有可能答不上来,甚至误导学生。此外,教师支持工作坊中的部分内容对于授课经验不算太丰富的挚行者来说,并非「知识」,而是与老师们一起从「正确的意见」向「知识」的探索和过渡。
这篇文章从区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出发,尝试探讨授课者对于课程内容的态度——保持谨慎。
作者丨朱浩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设想某天,你和朋友们共同前往一个山地户外野营。你在很久前曾去过那附近,但你对那里的山路并不熟悉。从山脚出发良久,你遇到一个岔道,你知道其中一条道路通往山顶的营地,另几条路则通往山脚。
如果你的随行队友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这位向导常年驻扎在这个山地,他非常了解当地的地形,那么,他能马上从所有岔道中挑出通往山顶的那条。
他对这个山路的了解是「知识」。
什么样的了解不是「知识」呢?
再假设随行人员中没有向导。你走到了岔道口,凭你的直觉选择了一条路,而这条路正好通往山上的营地。这时候,你对这个山路的了解基于你的意见(观点)——而且这个意见恰好是「正确的意见」,因为它将成功指引你到达山上的营地。
不过,你对山路的了解,和这位向导对山路的了解有什么具体的区别呢?
你们都正确选择了通往山上营地的路,只看结果的话,两者似乎是一样的。
区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
设想,过了两年,你和朋友们一起,又去了这个山地野营。碰到那个岔道时,你发现其中一条路的旁边立了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通往山顶营地。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这是某位山里居民的恶作剧;其实这条路通往半山腰的一口枯井。
你的朋友说:上山就是这条路,我们继续走吧。由于你印象模糊,记不太清两年前你们选的是哪条路,于是,你不假思索地就往前了。
这时候,朋友对于山路的认识,甚至不是「正确的意见」,而是「错误的意见」。
跟随指示标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去旅游景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跟着路标走,相信它们会指引我们到达想去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对景区线路的了解,也仅仅是「正确的意见」。
可是,如果当时向导在呢?这位向导一定会说:“哎,这又是谁的恶作剧!其实通往营地的路是那一条!来,帮我把这个指示牌移到那条正确的路上。”
通过类似的例子可见,「正确的意见」是非常不稳定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仅仅持有「正确的意见」,那么他就容易受到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意见」。故事中的那块指示标就是一个误导的例子。
你知道通往山顶营地的道路,如果这个“知道”是基于「知识」,那么在以后的任何时间(比如两年之后),你还是能够正确指出通往山顶营地的道路。
然而,如果这个“知道”仅仅是基于「正确的意见」,那么在两年之后,也许你会因为一块指示标(误导)而导致最终你没能找到通往山顶营地的道路。
授课者的态度
「正确的意见」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如果授课者带着「正确的意见」(而不是「知识」)去上课的话,那很可能在上课的过程中过度专注于确保「正确的意见」不被误导,而忽略课堂活动、流程的设计,也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如果授课者带着「知识」去上课,那将更有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有效、有趣地引导学生学习上。
在一些常见“危险”的情况下,授课者仅仅拥有对事物「正确的意见」,却以为自己拥有「知识」。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区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而并不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
因此,区分「正确的意见」和「知识」可以提醒授课者在设计课程时保持谨慎,把一部分准备的时间用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确保学生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
拓展阅读推荐
《美诺篇》节选,柏拉图著,王太庆译
苏格拉底:如果有人知道去拉里萨的路,他带着别人去了,这人不是一个好的、正确的向导吗?
美诺:那当然。
苏格拉底:可是如果他从来没有到那里去过,虽不确切知道但能正确地判断这条路,这人不也是正确地指导别人了吗?
美诺:当然。
苏格拉底:对于一件事情,有人有确切的知识,例如“2+2=4”,有理由可证明;有人虽然只有正确的意见,他只是相信真理而不是知道真理,没有知识,他也仍然是一个好的指导者。
美诺:是的。
苏格拉底:所以说,正确的意见就像知识那样,是指导正确行动的好向导。这正是我们研究美德的时候所忽视的;我们说只有知识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可是正确的意见也能做到这一点。
美诺:看来是这样。
苏格拉底:那么正确的意见其有益性并不亚于知识。
美诺:不过有一点区别,苏格拉底。凡是有知识的人总是能成功,而有真意见的人只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作者按:此处及下文中的“真意见”或可等同于「正确的意见」)
苏格拉底:怎么?只要他有正确意见的时候他不是总能成功的吗?
美诺:你说得对。但是这样我就不知道知识为什么要比真意见高明了,它们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苏格拉底:你知道你为什么想不通吗?要我告诉你吗?
美诺:请告诉我吧。
苏格拉底:你看过代达洛刻的雕像吗?也许你们那根本没有这种奇特的雕像。
美诺:为什么你说到这个呢,它跟我的疑问有关系吗?
苏格拉底:因为,如果没有将雕像捆缚紧它们便会跑掉,只有将它们绑紧了它们才会停在那里不动。
美诺:唔,那又怎样?
苏格拉底: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听其自然的话,代达洛的雕像会像会逃跑的奴隶一样,不是什么有价值的财富;但是一旦捆牢了,它们就价值连城,它们可是真正的艺术品啊。真意见也是这样:真意见是美好的,当它和我们在一起时它会做各种好事,但是它不会长期停在那里,它会从人心上跑掉。所以除非你用因果推理将它们栓牢,它们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真意见一旦被缚住了便变成知识,就稳定了。这便是为什么知识比真意见有价值的理由,将它们二者区别开来的谁就是这种栓缚。
美诺:苏格拉底啊,你说的确实很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我这样说使用的是比喻,不是知识,但是有一点我要肯定,即说真意见和知识不同,并不是一种猜想。我知道的东西并不多,但无论如何这点是其中之一。
美诺:你说得对,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而我说的真意见能指导行动,不亚于知识,不也言之成理吗?
美诺:我认为你这话也很正确。
苏格拉底:正确的意见指导行动并不亚于知识,它的有益性并不比知识差哪儿,拥有正确意见的人也并不比拥有知识的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