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为期六周的PEER教师社群《正面管教》读书会圆满结束。最后三周,随着文本讨论的深入,老师们更积极、真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教师和家长两种不同身份的经验感悟,并以极高的行动力实践书中的方法。最后一次讨论会由两位老师领读和主持,为其他参与教师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
文末,我们汇总了老师们在读书会期间提出问题的一些讨论成果,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根据正面管教理念开展的班会和家庭会议是怎样的?正面管教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吗?欢迎继续与我们探讨。第二期教师社群读书会也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作者丨李云琦
PEER教师支持项目部
当共读变成一种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
读书会的前三周,老师们坚持着每周两次打卡“漂流笔记”,周六参与主题分享和讨论。之后的三周,读书会氛围更为融洽积极,每个周六晚上都格外期待。读书会带来的习惯改变,在阅读之外的“连锁反应”让老师们读有所思,思有所抒,抒有所为。
读有所思:发现问题
高老师:“如果没有读书会,我就会很粗略地看(书),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胡老师:“这次读书会学到了很多,以前一些隐隐约约的想法也感觉找到了‘客观实体’,而且更为完善了。”
《正面管教》一书中纯理论的知识点较少,尤其在后六章,更侧重于介绍具体的正面管教方法与工具并辅以生活实例阐释。算得上是一本容易理解的实用工具书。正因如此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是否只要读过就能知其所以然而后用之?为何正面管教的方法的应用仍未普及?老师们在读书会的讨论,让我们意识到深度阅读对经验反思找到问题的必要性。
例如,在阅读第七章“有效地运用鼓励”时候,对比赞扬和鼓励的不同,启发了老师们开始主动地省视过去的经历、思考问题所在及改进方法。
李老师联想到美国的积极行为支持系统(PBIS)能佐证有效鼓励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而冯老师也在笔记打卡中反思总结:可以多用“我发现你今天……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的孩子”的鼓励句式,“从孩子的行为表扬内在人格特质,形成孩子的人格认知”。
思有所抒:坦诚分享
李老师:“自己读书和大家一起读的感受完全不同,特别感谢所有老师,都非常真诚地在分享经验。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大家都在坦诚分享,平时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
以PEER教师社群联结的读书会参与教师们大都怀揣相似的教育愿景,当有机会聚首,每一次发言大家都认真聆听和回应,即使相隔千里,相互的理解与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在讨论会中,高老师曾经询问其他参与老师是如何尝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们的回复里我们看到了有成效的实践、也了解到失败的尝试以及它们对老师的影响。每一次这样的分享,仿佛都将老师们心的距离又拉近一些。
Q: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A: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用的是研究式学习的模型。从教学设计来说,很多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单元的主题或者要上什么内容由老师来决定,上课的模式是通过询问学生。比如说我们要教的是,宇航员是怎么在太空吃饭的。我们先让学生自己问问题,比如怎么吃饭,用什么吃,然后我们用这些问题设计活动,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从教学模式来说,说教的比较少,学生自我探究的多。所以较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学生通过互相展示和学习,能更好地理解。
A:我有一个失败的案例。当时,做班主任,这个学生上课睡觉,回家打游戏。父母已经拿他没办法了。当时比较麻烦的还是他建了个群,组织男生一起玩游戏。我当时也自以为给予了很多关心,找他聊天,给他提供我自己的笔记,课外主动给他补习,他身体不舒服也陪他去医院。但是后来,我找他聊天,他还是和我说,不想读书,觉得没意思。当时入职第一年,听到这个忍不住泪崩。现在回想,可能应该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当时没往这个方向走,以为单纯的给予就会有效果。
《正面管教》第十章讨论“你的性格对你孩子性格的影响”。这首先要求读者直视自己内心,了解自己的性格,与之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本非易事,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成长经历则更有压力。老师们展现出的真诚与信任,令人动容。
李老师在讨论会中指出,“四种生活态度是:控制、力求优秀、安逸和取悦。(但是)一般人不会那么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所以要真正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还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安逸和取悦、力争优秀和控制是非常相似的。”高老师回应:“这四种类型的个性体现需要看针对的是什么群体。”
对此,李老师提供了一个自评方法——可以询问自己三个问题:“1.在学生眼里,会用哪三个形容词形容我?2. 在同事眼里呢?3. 在家长眼里呢?”老师们随之开诚布公地叙述自己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展现出的不同状态与个性,以及疑惑:
Q:某一类型的老师,是否有适合的某一类教学风格呢?书中讲的内容比较笼统,比如,它只讲到不同类型的人的区分,但是没有具体到在课堂中应该怎么做。
A1: 比如取悦型的老师,可能会很关注学生,怕自己的处理方式太严厉。我认为老师在学校要坚定,不要一味照顾学生。要坚持原则性的东西,有些规矩定了之后,不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当然,有些规矩也还是可以在恰当的时间点来改变,即使学生的接受度不好。不建议随时按学生的态度进行改变。我同意老师说的,书中的内容都比较笼统,建议参考之前的一些章节(采取行动)。
A2: 我认为当老师是很有意思的。家庭里一般人不多,所以只有几种性格。但是在教室里,就有很多不同性格排列组合的学生。做老师就需要考虑得更多。如果老师能够寻找到平衡感,面对不同的群体调整不同的态度,就会更好。当然,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掌握不同的四种生活态度,就能应对不同的学生。
抒有所为——在实践中学习
冯老师:“借助大家的讨论确实有助于书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学习。”
“看书当时得到的一些灵感,可能当下觉得可以尝试,之后却常常会忘记,所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激励自己去尝试。”
第八章“班会”与第九章“家庭会议”不仅通过案例说明了目的与作用,而且总结了具体使用技巧,老师们都跃跃欲试——结合班级情况和预期设计了班会活动,就实施的细节还进行了详细讨论:
老师们在讨论后对活动进行完善
对于时间安排自由、准备工作更少的“家庭会议”,读书群里很快就收到了老师们的实践行动与反馈。 “从家庭会议中受益的不光是孩子,还有我们(家长)”
赋能:从共读到领读
最后一周的讨论会,高老师与胡老师自告奋勇担任领读主持。此前的周六讨论会都由PEER教师支持团队成员主持。从共读到领读的角色转换,也带给老师们不同的互动体验。
讨论的参与者和作为提问的主持人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胡老师的感受是:“主持读书会能促进我去思考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对于书中的内容,也会更有意识地从宏观去把握,并注重各部分的联系性。所以这次主持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讨论会直播回放。
下期读书会预告
在老师们的支持与配合下,第一期读书会圆满落下帷幕,但老师们作为“终身学习者”的阅读之旅才刚刚启程。高老师在最后一次线上讨论会结束时和大家分享说“这次的读书会,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希望下周马上进入到下一期读书会”。
参与老师的改变和肯定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下一期教师社群读书会正在筹备中,预计五月上线,敬请期待!
读书会互动讨论撷英
Q1:
胡老师:正面管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真正施行中如何克服各种问题? 如何真正做到和善而坚定?
A:
谢老师:老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如果做好了,是值得开心的。但是如果做不到,也不能气馁。我的班级里有54位学生,我相信至少在54位学生里,一定会有人被感染被影响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在于,高考要求应试教育,而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老师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坚持。正面管教观点和传统教学方式是有冲突的,那么就需要老师们去坚持,去推广给更多人理解,才能慢慢改变这个系统,最后受益的一定是孩子们。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一定会增大影响力。
高老师:对于胡老师提出的困惑,我的2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是很深的感触的。我们和学生的接触,不是一天一年,可以有几十年的深远影响。
李老师:“正面管教”是管理学生的其中一种方法。有的学生的确是因为缺乏关注度导致过激行为。但正面管教并不适用所有学生。另外,我相信学生是可以懂得老师的心的。虽然接触时间很短,老师可能也觉得班上学生那么多,可能能做的很少,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耐心、爱心,孩子们是可以看得到的。班上也有喜欢插话的学生,有的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去批评一下,但是更多时候会尽量控制自己,对这件事冷处理。班上的其他学生甚至会感受到老师的态度。最后,“和善而坚定”对老师自己是非常好的。有的时候迁怒于学生,并不会解决问题,会让自己后悔,所以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使自己的心态变好。
冯老师:胡老师提出,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我觉得我们要放弃追求完美的要求,从细节慢慢去体会正面管教的方式,比如用“启发式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书中“赢得孩子的四种方式”,也是可以慢慢去尝试,一下子做到完美是不太可能的。
Q2:
李老师:老师也会有自身状态不好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调整呢?
A:
谢老师:我在班上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会跟孩子们说,最近老师情绪状态不好,希望同学们好好表现,以免出现意外情况。在讲的时候,大家都是笑脸相迎的。如果老师把自己不痛快的一面和孩子们分享,他们是很能够理解的。尤其是老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学生会勇敢地站出来,并且在做事情的时候,会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PEER挚行者朱浩:可能和 “预先告知”也有关,老师可以主动寻求学生的帮助。
Q3:
谢老师:对不同的孩子,是不是应该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激励方法呢?
A:
冯老师:是不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适度提高或降低表扬的底线或难度,并降低表扬的频率?
李老师:传统的学校是非常强压式的,刚来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很有主动性,然后发现国际学校相比起来非常轻松,而老师们经常用表扬的方式,反而导致学生的退步。有几个方法想要尝试:1)引导孩子们去自主设定自己的目标,做到后,我们再表扬他们,形成自我激励;2)可以更多地让学生们互相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朋辈的激励,也可以让学生们学到如何教别人,相互激励,相互合作。
胡老师:可以减少集体性的表扬,突出个体表扬,并尽量突出每个学生的特点。目前效果还可以。
高老师:像胡老师一样,我会结合个体不同的突出的方面做一个公开的激励。但的确对于有些孩子,太多的表扬并不是特别有效,反而用一种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不同优势劣势的方式,而不一定是纯粹的批评或表扬。
冯老师: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不依赖外人的赞扬和观点。
Q4:
高老师:除了书中提到的,还有哪些鼓励孩子的方式?
A:
冯老师:可以多尝试 “表扬过程” 的技巧,相对于 “表扬结果” 肯定更有效。这可以引导孩子或学生在回应中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显现出的成长与进步,或一些自己的特质。
Q5:
高老师:如果老师以前一贯以严厉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而如今好不容易转变了教学方法(正面管教),学生是否会不适应,或者不尊重老师?
A:
高老师:可以如书中提到的,组织班会,在班会中交由学生们来讨论老师的这一困惑。
PEER挚行者朱浩:书中也提到,“当事情变得好起来,有可能会先变得更糟。”学生们刚开始时,可能习惯的是惩罚、逃避责任等,所以正面管教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老师的坚持。
冯老师:我同意,反馈的周期比较长。
Q6:
张老师:面对学生们玩手机的情况,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呢?
A:
胡老师:询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做:“你现在于自习课上玩手机,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之后怎么避免这个情况?”如果面对的学生自觉性不高,是否可以用第八章“班会”讨论的形式和所有学生一起讨论应对方法。
冯老师:手机这个问题很棘手。第一点,如果已有班规,就严格遵照班规,但可能比较难以执行。第二点,如果暂时没有班规,就举行班会大家一起制定响应班规。
高老师:我会没收手机,且约定让被没收收的的学生每天来默写一篇英语短文,一直坚持到高考,前提是我不给班主任告状,目前坚持得还不错(已经六天),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冯老师:(从逻辑后果的四个R出发探讨)玩手机和默写英语短文是否相关?是否形成尊重?是否合适?是否满足预先告知?
高老师:满足了预先告知,但是似乎不太相关,会不会类似于惩罚?
张老师:但其实是学生自己约定了如此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老师强加的逻辑后果,因此不是惩罚。
(类似情形讨论)
胡老师:之前有学生在课上看课外书,没收后想要取回,最后达成约定(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做一个基于此书的研究报告。最后的效果不错,在学生中的反响不错。之前担心会不会太骄纵学生了,而其他老师觉得学生可能会认为可以讨价还价?
冯老师:其实这样既让学生感觉良好,又为自己行为负责了,是一个很正面管教的方法。
李老师:回到原则上来说。如果一个方法效果好,那么就需要把这个方式通过班会定下来。其他情况下(比如私下里)尽量不要同意,直到在常规班会中发现这个问题新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