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知行——高一语文课《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及家乡文化调研
参与学校:沅陵六中、绥宁一中、娄底六中、长沙县七中、桑植一中
一、项目介绍

自2020年起,PEER毅恒挚友在多个学校开展友毅思项目。在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合作和交流中,我们发现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被强调,并且体现在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上。“庞杂”、“学生没有动力阅读”是老师们普遍的教学困境。“乡土情怀”、“社会研究”是老师们在意的教学主题。教师在寻求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家乡实践调研等内容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如何让学习内容不脱离真实情景,让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如何让学生思考不同调研者以及不同时代下的视角,并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调研计划?面对这些种种教学困境, PBL(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成为了我们弥合教学困境和需求的方法。
我们用UbD的框架将高一语文课第四、五、六单元以“认识家乡”为主题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项目式教学。我们将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家乡探索和个人反思。我们希望以此课程支持县域的语文教师,也帮助县镇中学的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调研的理论知识、学习古今中外经典文本、循序渐进地展开调研、培养自己的学习之道。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个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的身份定位,在文本学习和实践的融合中建立和社区的连接、增进文化认同。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围绕高一语文课第四、五、六单元设计了四个学习阶段,预计七周的教学内容。

我们对教材中的教学顺序稍作调整,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五单元)放在第一阶段开始,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如何调研并正式调研(第四单元)之前对费孝通所描述的传统乡土社会有基本认识,对社会研究有基本概念,并思考驱动性问题:“如何带着社会学家的视角来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认为,当学生在明确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学习路径以及项目产出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的对课程产生兴趣以及意义感。此外,在第一阶段,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内在动力,并形成学习小组,为之后的小组调研等内容打下基础。学生会在第一阶段系统性的学习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习惯。
在第一阶段的预调研后,第二阶段我们继续以《乡土中国》为背景,穿插调研的理论方法、并让学生在实作任务T2(人物访谈、主题调研、家乡介绍片)中选择一项开始调研。此调研将延续至第三阶段,期间会有阶段展示、复盘、个人反思以及再调研,让学生可以在持续的、多次的实践中逐步深入对家乡的认识、学会团队合作分工、积累个人思考与经验。学生也会在此阶段学习课文(第六单元)并将所学文本与实践相联系,撰写有深度的调研报告以及个人反思。最终,学生将在第四阶段回顾所学知识与调研内容,重温驱动性问题、完成成果展示。
三、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个月的线上备课交流,老师们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理解更加深入、对项目化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结合我们为其设计的课程包,各位老师带领学生在学期内进行以“认识家乡”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
同学们在各自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组建学习小组、选定研究议题、组内完成分工,设计调研计划、完成调研行动、总结反思、改进调研方案、再次调研行动、成果展示分享。
项目结束前,近20个小组完成了调研和成果展示,优秀学习小组也将在22年冬旅人期间再度公开展示。
友毅思可持续项目
2021年秋季,友毅思项目首次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县镇高中,通过挚行者的在地推动,让学生们开启了影响校园公共生活的可持续行动实践,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校园内进行传播。
参与学校:江华二中、中方一中、城步一中、正安一中、绥宁一中、龙胜中学、沅陵六中
江华二中种子炸弹项目
挚行者:彭慧敏
江华二中的学生们基于校园内草坪的踩踏问题进行了调研、观察、访谈等一系列行动之后,通过团队讨论决定不以惩罚性的措施来规训同学们的踩踏草坪行为,而是以草坪的美化行动来鼓励和号召大家对校园环境的维护。通过友毅思行动组同学们的播种、宣传、维护,越来越多的校内师生自发的加入到这一行动中,原来的一片“荒芜角落”在同学们的改造下变成了校园可持续理念倡导的土壤。而在一学期的行动结束之后,同学们将种子混入泥土中,制作成“种子炸弹”在校园内发放并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100+人次的校内师生参与。



江华二中垃圾桶增设与可持续校园倡导项目
挚行者:彭慧敏
学生们作为校园内的观察者和行动者,从自身视角提出在校园内发现的问题和需求。江华二中的部分同学提出学校主干道上没有垃圾桶的设置,在校园内需要拿着垃圾穿过大半个校园才能将垃圾丢到垃圾桶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学生们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民意,形成报告,从而与校方对话,共同为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然而当同学们把100多份问卷结果形成报告提交校方时,却意识到学生视角与校方视角的差异。在校方的考量中垃圾桶增设的后续管理、对整体校园风貌的影响等等都是这一行动的阻碍因素。然而校方对其方案的驳回并没有阻挡学生们的行动决心,于是大家从学生群体入手,在校园内发起了“可持续校园打卡”行动,包括无塑料、无废纸、无剩饭、垃圾分类和可持续校园行动建议等内容,校园内有50+学生参与到校园打卡的行动中。班级内、走廊中、食堂里,SDGs及可持续的理念在这所学校里“走动”了起来。



江华二中废旧物改造项目
挚行者:彭慧敏
废旧物改造的项目起源于学生们发现的一个校园问题:每个周日结束后,校园里多了什么呢?——各种快递盒。学生们发现各种快递盒、废旧纸箱等已经充斥在其校内的公共和生活空间内,江华二中的同学希望能够“变废为宝”,在校园内开展废品回收行动。同学们通过班级宣讲、自主收集等方式开展行动却收效甚微,随后同学们在挚行者的带领下开始将已有的可回收物进行改造做成形态各异的灯,让自己成为第一批废物改造的可持续行动者。最后同学们依托PEER空间开展了一场面向全校师生的“可持续灯展&半小时音乐会”,而这场灯展&音乐会的门票则是入场者需要带来一样校园内的可回收物,也吸引了100+校内师生参与。废旧物的改造让校园内的师生看到了可持续理念创造的美好成果。



中方一中食堂垃圾现象改善项目
挚行者:刘馨恬
中方一中的学生们在挚行者的带领下从“行动”出发,首先了解什么是行动,在可持续理念下的校园行动可以有哪些,学生们提出了18个涵盖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行动畅想,随后通过设计思维工作坊聚焦问题,最终确定的行动方向是解决学校食堂桌面上垃圾成堆的现象。学生们通过食堂内的观察和调研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学生懒得动”和“垃圾桶距离太远”这两个原因开展了张贴标语,观察人流,构思垃圾桶位置,采访食堂人员,了解到食堂分区,鼓励学生自己收拾桌面垃圾,向食堂主管提交改善方案报告等一系列行动。且在一学期的行动结束之际, 友毅思行动组的同学们通过校园内的策展公开了他们的倡议书并向更多人传递了可持续理念,校内有300+师生参与其中。



城步一中水质检测项目
挚行者:王燕玲
城步一中的友毅思项目关注到了校园内的水质问题,大家发现许多学生们因为水的味道大而并不敢喝教室里的水。于是便有一群理科生聚集在一起希望通过友毅思行动组调研校园内的水质情况,关注中学生饮水健康。借助于PEER提供的相关课程材料和工具,友毅思行动组的同学们选定了校内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分别去检测教室饮用水、宿舍生活用水、食堂做饭用水、卫生间洗手用水。同学们通过自主采样和检测,分析了校园内的各处水质条件,并形成汇报展示,在PEER空间内开展公开分享活动,向校园内的师生分享结果,宣传水质健康理念。



正安一中种子炸弹项目
挚行者:蒋阳迪
正安一中的同学们希望在校园内的PEER空间周边对荒地进行开垦种植,打造一个“PEER菜园”,来引起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改造的关注。同学们通过选种、分组、室内育苗等环节,在室内进行了盆栽种植。并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活动,由友毅思行动组的同学进行组织,邀请校内师生共同签署校园内的可持续行动宣言,现场有30+师生参与,签署者不仅留下了行动承诺还会获得随机的种子盲盒,每个人手中都会拿到一颗种子,在开春学校翻修后与友毅思行动小组的室内育苗成果共同种下。可持续理念的种子也在正安一中这片土地下开始生长。



绥宁一中校园垃圾调研项目
挚行者:皮瑾
绥宁一中的友毅思项目以“社区探索”的方式让同学们先来探索和了解自己的校园,同学们通过观看科学戏剧、制作校园七色卡、绘制校园地图等小微行动去理解可持续和校园的关系。在校园的探索中同学们将行动方向确定为校园内的垃圾问题,同学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来了解校园垃圾的产生来源及学生们对目前校园垃圾处理方式的看法。在250+份问卷的发放与收集中,学生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校园内垃圾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垃圾桶数量不足及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匮乏等原因。



沅陵六中凤凰山环保项目
挚行者:吴若思
沅陵六中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将目光放到了当地的自然景区——凤凰山上,同学们通过在凤凰山的实地考察发现山青水秀的景区内垃圾丢弃现象却十分严重。于是便希望通过在校园内的绿色环保行动来影响人们的环保观念。友毅思行动组的同学在校内将凤凰山的环境问题分享在校内空间公告栏处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并组织废旧瓶子改造和2次垃圾分类知识竞答等校内活动,共有50+学生参与其中,引起大家对校内外环境保护的更多思考。而参与行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即准备下学期通过校内种植活动来更加直接的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龙胜中学校园现象调研项目
挚行者:廖玉碧
龙胜中学的可持续项目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的可持续,关注到校园内人与人、学生与阅读、学生与学校制度等之间关系的探究。学生们提出了各种从自身视角关注的现象,包括校园语言暴力、走班制VS分班制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阅读情况、校园心理健康等等现象。同学们通过小组协作与分工的方式制作问卷并发放问卷,最终通过问卷数据的分析获得学生们对这些校园现象的观点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