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ER空间的运营缺少不了管委会,Ta们和挚行者(PEER驻校长期志愿者)互为帮手,共同运营空间。然而,在县中土壤中的空间学生管委会的定义权究竟该属于谁?
挚行者石剑南在经历了两次学生主持的管委会招新后,重新反思了”管委会“的设置。在他的探索中,我们得以看到来自不同视角针对管委会的定义。
作者丨石剑南
PEER空间项目部

石剑南 江华二中
Hi,大家好~
我是剑南,2020秋-2021年春江华二中PEER空间挚行者。我学社会科学和交互媒体艺术,关注性别议题、空间政治和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做过研究,写过代码,办过公众号,录过播客,还拍过吃播。我相信教育是多元社会中减少偏见的有力工具,期待能带给县镇中学的同学们一个更包容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管委会的全称叫做“PEER空间学生管理委员会”。我认为在名字之中的核心概念有两个——“管理”和“委员会”。
“管理”意味着协调资源来完成目标,使空间顺利运营、发挥价值。“委员会”意味着摒弃专制,意味着集合集体意见决策。挚行者期待能与管委会一同努力,为空间建立平等的氛围,并凸显空间的“公共空间”职能。
然而,这样的概念对于我所服务的校园环境,或许是个新事物。受限于目前校园中的“管理模式”,同学们对“管委会”难免会有这样的理解:“管理”意味着管制并约束,“委员会”意味着一个排他性强的学生组织。和“学生会”要有个“主席”和各个部门的“部长”类似,“管委会”也需要有个例如会长、委员长之类的角色。
经历了两次学生主持的管委会招新后,我在不断思考,在县中土壤中的空间学生管委会究竟该是什么样?而管委会的定义权究竟该属于谁?
管委会在自我定义“管委会”吗?
上学期来到江华二中之初,学生们的主动性让我十分惊喜。早在我来到空间之前,管委会的招新方案以及海报这些全部内容都已经由前管委会成员起草完毕。申请分三轮进行:报名表初筛——一轮面试(二对一)——二轮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

2020年秋季学期管委会成员制作的招新海报
这样的一套完善的招新方案承袭自2019年秋季挚行者于晴姐的设计,管委会成员们似乎早已胸有成竹,表现得很自信——我也放心,毕竟这样的面试流程已经走过了两次,大家应该轻车熟路。我决定在一旁做个观察者,也让初到江华的我有个机会了解这里的学生们。
我们收到了72份报名表。自报名表初筛轮开始,我就有点头痛了——我惊讶于同学们言语中不断提及的“淘汰”、“刷人”等等字眼。几轮商量后,他们用自己商讨出的一套标准选出了30余人进入下一轮二对一面试,两位管委会成员作为面试官,面试一位候选人。毕竟在空间,学生才是主人——我又一次把场地全部交给了学生。

2020年秋季学期 管委会成员一轮面试状态
而这一次面试接近尾声时,我却听到了抽泣声。让我很难受的是,或因面试官的言语有侵略感,或是候选人性格细腻,又或是面试本身的设计问题,有位候选人在参与面试后哭了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不光PEER空间管委会的招新面试采取类似的形式,校内的“团委”“学生会”“广播站”等学生组织也会用类似的方法,由已有成员“挑选”出一些人作为新成员加入。
在这里,仿佛从没有人质疑过老成员压力面试新成员的招新方式,或是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同学们讲,这种方式能够得以延续的理由,是“高效率,能够直接看出候选人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人,并且即便可能存在问题,这也是现阶段这是最好的形式。”
这样的辩护,难免让我想到了一些人在评价高考制度时会提出的辩护理由——高考也“高效率,即便方式可能存在问题,这还是现阶段这是最好的形式”——即便这样的理由忽视了更根本的问题。
挚行者在定义“管委会”吗?
一次(或许失败了)的介入尝试
当时,我不知从哪里能够表达我对招新过程的不同意见。最后决定,秋季学期的这次招新完全由学生做,我在最后和新任管委会成员一同,为这次招新做复盘。
《社会公平发展游戏集》介绍了“鸭子抢滩”游戏。通过自主协商、团队协作达成一个方案,阻止一只小鸭子抢到地盘。我带领了同学们做这样的活动,并要大家从游戏前的决策过程中反思个人领导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不同,引导大家思考,PEER空间管委会到底需要建立怎样的“委员会”。

2020年秋季管委会招新后的复盘活动
在正式的复盘中,原有管委会成员对自己面试时的心态有了反思,而我也很开心能够为管委会带去视角。管委会招新不在“选拔”出符合管委会成员“口味”的新人们,而在于营造一个双向选择的空间,从招新流程开始便展现“PEER”——朋辈、平等的理念。
新学期,我回到了江华二中的PEER空间后,才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因为有些高二的同学忙学业退出值班队伍,管委会又需要新鲜血液。我想,既然做过了复盘,这次那就还是放手让学生来做好了。

2021年春季管委会招新面试
这一次没有人在一轮面试时哭,并且管委会成员们在描述招新过程时用的词汇和语言也从“淘汰”变成了“寻找匹配的伙伴”。上学期的复盘会好像有了些效果,但还是不太对劲:
管委会的成员们在最后决定哪些同学可以入选管委会成员时有了些争执。西西认为,既然这次招新的人数有限,那就一定要把名额留给最“有能力”的候选人——但Ta同时也认为,Ta自己有能判定谁“有能力”的话语权。东东提出,不如把候选人都招进来,然后实行试用期模式,一个月后再“辞退不合格的人”——Ta也讲到,校内的其它学生组织,广播站、学生会等,都有自己的辞退机制。
我又反思起了上学期的那场复盘会——这样看来,我当时做到的,好像仅仅是提供给了同学们一种不同的语言,让Ta们能够“更好听地”表达Ta们原本的想法。
我和艳荣(江华二中PEER空间另一位挚行者)都不期待管委会成为一个和校内固有学生组织类似的团体。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作为外来者、想要在新环境中建立新氛围的我们,却不知如何有效介入。
退一步讲,我们甚至不知我们是否“应该”介入——究竟是谁在定义空间学生管委会?是谁在赋予“管理委员会”权力?
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情况,我看向了PEER空间所身处的校园生态。
校园生态在定义“管委会”吗?
有一次办活动,向学校老师请求协助。学校老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很是信任,带着几分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都很优秀,让Ta们去做什么事情时,Ta们都能完成得很好。”
又有一次,是有位学生想要发起一场活动。只不过这场活动的形式让我有些不知所措——Ta想要发起一场比赛。
在我表达了我个人对“竞争”的形式有所顾虑后,那位想要发起活动的学生是这样解释的。Ta说,我想要办的形式在一些“大城市”没有问题,但对于“小地方”的人来说,“物质需求还是第一位的,大家要先吃饭才能够去搞那些闲事——竞争中获胜的强者才能生存。”
我只能回答,在以高考为中心的学校里,大家的主要精力都在“竞争”,PEER空间想提供给大家集体活动的另一种可能,带大家“暂时地”走出竞争的游戏。但说出这句话后,其实我也在反思,这到底是“我”想要提供的另一个选项,还是“PEER空间”的设立想要带给学校的选项?
还有一次,学校里的两个固有学生组织中的一些成员有了矛盾,其中之一的“领导者”便想以“拉拢”PEER空间的方式,联合管委会成员举办声量大的活动,并刻意不允许另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参与策划,借此来“干掉”另一个,或让“另一个嫉妒”。
这或许是学校现行的生态下,一部分学生认知“PEER空间”的方式——一个带有资源的学生组织。出于PEER空间作为“公共空间”职能考量,我这样回复了那位“领导者”:进入空间、使用空间资源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无论Ta有什么身份、隶属哪个学生组织、地位、性别、年级、年龄。
那么是谁在定义学生管委会?
同样地,管委会内部不存在等级划分,成员无论年级、班级类别、性别,人人平等。成员们的角色更类似于不断学习的志愿者,能够利用、调动PEER空间甚至校内的资源,预见学生们的需求,为大家办活动。换言之,管委会最终是在为同学们共同关心的事情服务。
可对于新申请加入管委会的同学来说,在这样的“服务型”理念尚未在校内形成气候之前,Ta们眼中的管委会确实类似学校中已有的“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尽管原本不该这样,在同学们眼中,加入这些团体后,便能够获得一些“特权”。

2020年秋季 江华二中学生会招新海报
对于校内固有的学生组织来说,完成好“被安排”的任务是主要工作——这些任务或是被老师、既有的规定安排,或是被想要利用些“特权”的学生领导者安排,又或是期待着晋升,并有朝一日掌握一些“特权”。但空间管委会,负担着自主运营空间的职能,更需要的是同学们本着服务的心态,看到需求,调用空间资源来为学生服务。这根本上区别于具有等级制度的固有学生组织。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完全让管委会拥有自主权,这里难免会成为第二个“学生会”——学生们的自主性将被迫置于“支配者-被支配者”的权力关系中。管委会的性质便从“服务”学生变成了“支配”学生。
视野放到更大的学校环境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语言充斥学生们的世界中,竞争和筛选的机制从学习领域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但如果挚行者介入,我们或许又在不断地代入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所谓先进的”理念,灌输给同学们——这样做,本身不还是在利用着某种支配关系吗?
学生管委会、校园生态、老师、高考制度下的“竞争心态”、空间挚行者、PEER机构……到底谁在定义学生管委会?学生管委会又该由谁来定义?
挚行者石剑南的秋季学期服务手记
2021春季挚行者手记
挚行者培训手记
关于PEER毅恒挚友
PEER毅恒挚友是致力于促进中国城乡教育公平、改善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发展博雅、人文与素质教育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2020年12月,PEER 在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湖北和吉林的27所初高中累计逾111次服务-学习寒暑期项目和专题项目,短期项目直接服务学生约7300人,参与项目志愿者逾1400人。
自2015年起,PEER 在湖南、广西、吉林的11所中学设立了自主设计的“PEER空间”,围绕中学生成长提供长期支持。每个空间驻扎1-2位长期志愿者和中学生共同营造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
